海綿城市建設要善借自然之力
發布者:蘇州日報發布時間:2018-08-27瀏覽次數:1842
河網水系縱橫、湖泊濕地眾多,以水系為主的大海綿系統是蘇州的自然稟賦,具體的項目應當對接這個優勢,選擇合適的海綿技術,從而讓每一個項目都經得起實踐的檢驗、時間的考驗,為整個海綿城市建設當好示范。
高溫天,路面要靠灑水降溫壓塵;大雨天,路面大面積積水又成“內澇”。這種一會兒缺水一會兒又嫌水多的窘境有沒有解?答案是肯定的,出路就在海綿城市建設,讓城市變成一塊海綿,雨多時可以吸水、儲水,遇到干旱時又能隨時釋放水資源。
海綿城市是一種關于人與自然和諧的綠色生態型城市的形象比喻,指的是充分發揮城市的建筑、道路和綠地、水系等生態系統對雨水的吸納、蓄滲和緩釋功能,按照生態系統固有的客觀規律,有效控制雨水徑流,削減面源污染,實現自然積存、自然滲透、自然凈化的城市綠色發展方式。
很顯然,在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,首先要扭轉觀念。傳統城市建設模式,處處是硬化路面。每逢大雨,主要依靠管渠、泵站等“灰色”設施來排水,以“快速排除”和“末端集中”控制為主要規劃設計理念,往往造成逢雨必澇,旱澇急轉。而根據國家出臺的《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》,城市建設將強調優先利用植草溝、滲水磚、雨水花園、下沉式綠地等“綠色”措施來組織排水,以“慢排緩釋”和“源頭分散”控制為主要規劃設計理念,既可避免洪澇,又可有效的收集和利用雨水。
作為海綿城市建設的試點,蘇州積極行動,早早高起點制定了《蘇州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》,目標是到2020年,蘇州在保護規劃區內河網、濕地、大型綠地等天然海綿體的同時,要構建一個“瀕臨太湖,西水東水、五楔兩帶、內環外廊、多節點”的海綿城市生態空間格局。最近,為有效推進海綿城市建設,蘇州又確定了26.45平方公里的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區,將建設各類海綿城市項目56個,計劃總投資9.6億元。
不過,從國內其他城市的情況來看,海綿城市建設除了做好規劃外,在實際操作中還要避免炒作概念、中看不中用等誤區。比如,將傳統的水利工程、綠化工程、基建項目“包裝”成海綿項目,又如在項目選址上不顧自然條件,“想當然”“拍腦袋”;再如,在選擇海綿技術時,不懂得“請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”,不懂得“四多四少”原則——仿自然原則,多利用現狀地形和自然條件,少干擾周邊生態環境;低成本原則,多用廉價技術,少用昂貴技術;可持續原則,多用容易維護管理的技術,少用難以維護管理的技術;就地原則,多用適用于本地植被的技術,少用需引進外來物種的技術。凡此種種,都會導致海綿項目變形走樣,貽害后代。
通觀國際國內海綿城市建設的成功經驗,善借自然之力,順勢而為,因勢利導,應當是個共同點。因此,在批量推出海綿項目的當下,尤其要重視蘇州的自然優勢所在。河網水系縱橫、湖泊濕地眾多,以水系為主的大海綿系統是蘇州的自然稟賦,具體的項目應當對接這個優勢,選擇合適的海綿技術,從而讓每一個項目都經得起實踐的檢驗、時間的考驗,為整個海綿城市建設當好示范。